听觉统合训练仪音乐教育是儿童生活、学习、身心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当我们分析50多年来有关
听觉统合训练仪音乐教育的概念时,我们会发现在不同的哲学观或者不同学科背景下,以往学者对
听觉统合训练仪音乐教育的范围、内容、功能都有不同的看法。总体而言,大致包括对
听觉统合训练仪音乐教育的对象、工具或手段等方面的不同观点或看法。
(一)音乐的概念
音乐是声响的组织、构造艺术,而声响感知依赖于听觉器官,声响则产生自器物颤动(王沛纶,1968)。音乐中,其音、乐二字恰是分别指声乐、器乐。而依据声源分类,音乐可以被分为声乐与器乐。“音”本意为口声,后来才被称为歌唱或歌声,而后又泛指一切声响;“乐”本意为建鼓,后来被称为乐器奏鸣或者综合性歌舞活动,并基于此而衍生愉悦、快乐等语义(王虹霞、林桂榛,2011)。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音乐只是人类所创造的诸多文化现象之一。但是,从科学的角度而言,音乐是凭借声波震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胡菁华,2009)。所以,音乐只不过是一种声波而已。是一种机械波,即机械震动的传播。
(二)
听觉统合训练仪音乐教育的概念
所谓
听觉统合训练仪音乐教育,是指音乐经验的解释或者关于音的逻辑组织的经验之解释(康建东、张君仁,1999)。从广义的角度而言,
听觉统合训练仪音乐教育可以分为专门教育和普遍教育。专门的
听觉统合训练仪音乐教育是指音乐学校培养艺术家的教育;普遍的
听觉统合训练仪音乐教育是指一般教育中关于人的陶冶问题(竹内敏雄,1988)。显然,我们所谈的
听觉统合训练仪音乐教育不是在培养专业的艺术家。我们所称谓的
听觉统合训练仪音乐教育是指借助音乐形式或者音乐手段,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培养和干预的过程。目前与特殊需要儿童
听觉统合训练仪音乐教育有关的词汇较为丰富,包括音乐治疗、特殊
听觉统合训练仪音乐教育、听觉统合训练等。
由于专业领域的不同,我们对其理解也存在差异。
所谓音乐治疗,是指音乐治疗师利用各种音乐手段或治疗对象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音乐体验活动,达到改善情绪、解除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方法(刘东青,2011)。
所谓特殊
听觉统合训练仪音乐教育,是指针对特殊需要儿童所进行的
听觉统合训练仪音乐教育。其手段是音乐性的,大多是以音乐为载体的活动,例如歌唱、乐器演奏、律动和音乐剧等形式,目标却是非音乐性的。教育者试图通过音乐形式提高特殊需要儿童的认知、语言、运动、社交等能力,或者试图改善特殊需要儿童的神经系统功能(杨畅,2014)。
所谓听觉统合训练,是指由教育者通过调制、过滤特定音乐来矫正听觉系统对声音处理失调的现象,并刺激脑部活动,从而达到改善言语障碍、交往障碍、情绪失调和行为混乱的目的,由此促进机体和神经系统各项能力的发展(鲍艳敏,2009)。
可见,以上有关音乐治疗、特殊
听觉统合训练仪音乐教育、听觉统合训练,都不是在传递音乐知识或者音乐经验,而是在利用音乐形式对个体的心理活动进行干预。教育者或者治疗师,只是把音乐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在本章中所称谓的
听觉统合训练仪音乐教育是普遍的
听觉统合训练仪音乐教育。试图将音乐作为一种手段或者工具。目的是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