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词特点
我们将要介绍的主要是聋校中、低年级听障学生的用词特点。由于聋童和重听儿童的情况有所不同,需要分别进行叙述。
1.聋童的用词特点
刚刚入学接受语言训练的低年级聋童用词的基本特点,和他们所特有的直观形象思维交织于一起。在理解和使用词汇时,他们只能捕捉到词汇包含的物体指向性,即词汇所反映的外部直观形象或情境。至于较为概括的词
义,只有到语言发展至一定阶段,足以将词汇纳入语言系统时,聋童才能掌握。这种情况造成聋童的一系列不同于耳聪孩子的用词特点。最为明显的是词汇相互替代,原因在于:
(1)词义直观具体,常相互混淆。低年级聋生学习词汇时,总是根据词汇的“外在形式”来理解。例如,他们把圆形灯罩说成“西瓜”,圆形就可以说是“灯罩”的外在形式。聋童常以“捉”代“抢”或“抓”的原因,就
在于只看到“捉”的外在形象--拿东西,而不理解其真实含义--拿住运动着的物体,“抢”则是从别人那儿把东西夺过来。有时候,他们是按照和词汇相关的直观情境来理解,因而会把具有共同情境的词汇混淆起来,相互替代。例如他们分不清“倒”和“灌”--在他们看来都是把东西从一个容器里转移到另一个容器里,或以“大”代“粗”--因为都是表示大的东西。这就是说,对词义的直观形象性理解是造成聋生词汇替代的重要原因。
(2)首批词汇在概括程度上很少有别。对于低年级聋生,概括程度不同的词汇好像处于同一意思的系列。他们使用词汇总是和直观的现实图象、整体的形象相适应,说到该情境的某一成分或特征,就意味着整个的情境,说到整个情境,就意味着其中的某个成分。这也是造成他们词汇替代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家”和“房屋”互代,“树”和“木”互代,“米”和“粮”互代,“冷”和“冬天”互代,“甜”和“糖”互代,“学校”和“教室”互代,等等。显然,这是受到聋童手势表达方法的影响。
(3)词汇的多义性。由于对词义的直观理解,对词义的理解不完全,聋童会把一个词汇不恰当地用于多种场合。在他们的头脑中,词汇所表达的物体总是和物体的功用及周围的环境纠缠于一起,很容易用一个词汇表达与之有关的情境中各个不同方面。例如“学习”这个词,在聋童尚未认识能够表达和学习情境有关的各种情况的词汇之前,“学习”的意义总是扩散的、不固定的、不概括的,既可能用它来指示学校、上学、上课、学习用品等,又可能用它表达学生、读书等意思。同样的情况如“手”,聋童可能用它来指示一系列不同的情况,如:拿东西、送东西、带东西、推车、扫地、抹桌椅等。
聋童另一个有趣的用词特点是直观可视性。因为他们主要是靠视觉获得事物形象。例如“小强站汽车”,明确得很:乘车时没有座位,如果“站”换成“坐”,聋童就难以接受;又如“睡觉妈妈床”,仅说“妈妈睡觉”对他们还不够直观,必须加上睡的地方。